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朱迅垚、刘文昭)辽宁丹东80后女副市长事件似乎正在陷入“真相困境”。
一面是政府进行了详细的辟谣,从海选到笔试到面试,选拔的各项程序均作了说明,此外,也有媒体采访到副市长原单位的同事,反馈其能力品德均符合选拔要求。
一面是网民丝毫不放弃质疑,他们怀疑政府的解释,甚至怀疑某些媒体的动机。
事件发展到现在,政府似乎已经足够详尽地作了说明,网民也难以找到新的质疑根据,但双方仍然“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局面是怎么造成的,到底是谁制造了“真相困境”?
回顾事件,人们就会发现,事件最初曝光时,质疑虽然是多数,但舆论仍显理性。网友大规模不满是在政府借媒体辟谣,在“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变成“正数第三”的语言游戏被识破之后。可以说,正是政府有意无意的自摆乌龙让质疑进一步发酵。
也就是说,所谓“真相困境”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政府在网友质疑之初就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而不是一开始遮遮掩掩,辟谣时又自摆乌龙,恐怕事情已经平息了。
而现在,即使丹东市方面再怎么解释,网民也不轻易相信了。政府说的也许有一百个事实,但只要有一个事实漏洞,其他九十九个事实就让人怀疑。如果没有猫腻,为何要在倒数第二和正数第三上作语言游戏?丹东市方面在事后回应,由于笔试在整个选拔中占比较低,还要考虑非党员、女性和年轻干部的要求,笔试成绩倒数第二并不影响选拔。但这些理由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坦诚公布?难怪网友讽刺政府是“越解释、越掩饰”。
谁制造了“真相困境”,一目了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