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导读】/韩宾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广泛热议好评和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军报军网、央视网、光明日报、中新社、中青报中青网等军内外权威媒体关注推介。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该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我国当今文坛大家泰斗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喜爱。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时间,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2023年2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民出版社会同作者张明刚,共同向全国一千余所高中赠阅一万余本《军履回望》,受到全国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
【学习摘记】/王振存
张明刚 《军履回望·军营之声卷》“ 英雄赞歌 ”板块之《 106 块弹片 * 》
(本文原载《前进报》1989 年 3 月 23 日头版头条转第 2 版。与周崇棠、刘宝珍、高潮合作)
编者按:
亲爱的《学友周报》读者朋友们:
2023年11月,本报连载了《军履回望·理论之光卷》中的【十论写作】板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强军网军委机关网、中华善德网在内的50多家媒体跟进转载;众多学友尤其是作者亲朋好友纷纷在朋友圈跟进转发;广大读者朋友很是喜爱,跟进学习,好评如潮……偶有连载迟发,便有学友垂询敦促,媒体与读者良性互动、互促,成为热点。许多读者还表达了连载《军履回望》全书的强烈愿望。
编辑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军履回望》 之所以产生如此积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是因为这本书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头、随时拿来学习参考的新闻教科书,更是一部能够启迪思考、激发人生奋斗动力的心灵指导书,为人做事作文皆可参考,确实是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上非常难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决定,从第十一期开始,本报将继续以【学习摘记】形式连载《军履回望》。具体是,按该书编排顺序逐篇进行,自序言开始,至后记结束。连载时,前后分别设【主编导读】【社长点评】栏目,不定期开设【读者感言】栏目(选发学习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务大家。
来吧,朋友!让我们跟随三位文坛大家的笔端,一起走进《军履回望》,去探寻成人成才成长道路上的成功“秘诀 ”吧!
《军履回望》,谁读谁受益。
106 块弹片 *
——告慰云南老山前线“侦察英雄”张建刚烈士
有人为世情变化归纳了几句后来流行甚广的话:“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学人,七十年代人整人”,到了八十年代,就剩下“各人顾各人”了。
然而,当人们从你的遗骨中拣出 106 块大小不一的弹片时,不少人开始怀疑那句关于八十年代的评价了。
你无言地告诉我们的是下面这句话:无私奉献。
面对年迈多病的父母、待业在家的两个妹妹和一张张欠账单……你还是在《参战通知书》上写下:没有任何要求诗人这样咏唱家:风来了,雨来了,你是我倦卧的一叶小舟。
豫东南有个固始县,县城里顺河街 37 号,便是你的家。
这是怎样的“一叶小舟”啊——
去年盛夏的一天,你的同乡好友李德发回乡探亲时,特意绕道去看望你父母。
七拐八绕,他面前终于出现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子破旧不堪,室内阴暗潮湿,你那年过六旬、长年有病的老母亲,此时正躺在床上呻吟。
小李了解到,这个四口之家,全靠你那在县搬运公司拉人力车的 66 岁的老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活。繁重的体力劳作和家务重担使他患有较为严重的咯血病,不时发作。近几年,他的体力渐渐不支,一直在家待业的大妹便帮助父亲拉人力车,两人干一人的活,拿一份工资。二妹高中毕业后也在家待业,她想自谋职业养活自己,可拿不出本钱。
这两位二十多岁的大姑娘竟没有自己稍微大一点的栖身之地。父母的一张大床几乎占去了小屋的一半,剩余的位置被锅台和破旧的家具占着,连全家在一起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姐妹俩只好向空间发展,头顶上的那张吊床,便是她们所拥有的全部世界。
开饭了,一块用石头支起来的小木板便是饭桌。在饭桌旁,小李发现几张欠账单,顿时心酸得流出了眼泪,他掏出兜里仅有的 20 元钱送给老人,可老人死活也不收。猛然间,他明白了正是风华正茂的你,为什么没有一件像样的便衣……
老山战场,猫耳洞里。
一场激战过后,大家都在认真地填写制式的《参战通知书》。这通知书填好后,将由上级政治机关统一寄往参战军人家乡所在的县(市)人民政府,作为优待的凭证。
在填写“家庭困难及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一栏时,你的眼前浮现出家里的情景,你的眼睛湿润了。不足一百字的《参战通知书》空格,你整整填写了两个小时。
特别是眼巴巴地盼望得到一份工作的两个妹妹,前不久还给你来信,请求哥哥写信给家乡政府说说她们要找份工作的事,“看中不中”。
笔在你手中犹豫了很久很久,可最后你只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定为家乡父老争光,没有任何要求!”
浸血的裆部发出异臭,病魔放肆地折磨着青春的躯体,然而你枕头下的三张会诊单却一张也没有生效一次,你带领一支小分队执行任务。出发前,马副大队长问到你的身体情况,你拍着胸脯说:“一点问题也没有。”
其实,你的便血已有一年多的历史,早该住院治疗了。这几天,又出血不止,呈恶化趋势。
你在日记中写道:“……我唯独在这方面说了假话,因为同志们一旦知道我的病情非要把我送进医院不可,这样就太糟了!”肛门大量出血,你就偷偷地从军用被里掏出些棉花,做一个类似妇女卫生带之类的东西系上。
执行任务进入第四天了。
刚才还是倾盆大雨,突然间又烈日当头,潮湿闷热的天气、泥泞的地面和大量的体力消耗,使便血情况更严重了,血水、雨水、汗水,使你的迷彩服一刻也不曾干过。裤子像个大绷带似的紧紧地粘着裆部。
此刻,你的双眼透过四千倍的望远镜警惕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蜡黄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血色,豆大的汗珠顺着前额滚落下来。
“副连长”,战士宋伟悄声说:“这几天我总闻到有一种奇异的臭味,有点像什么还真说不好,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你十分清楚这气味来自你的裤裆里,是便血和高温的结果。但你却支吾着回答说:“我想……大概是死蛇什么的吧,管它呢。”
“哎呀!副连长,你受伤了?”直到有个战士看见你裤裆里渗出了鲜血,你保守了一年多的“秘密”,终于“暴露”出来。
战友们都伤心地哭了……
回到连队,军医为你进行了检查。诊断结果使军医大吃一惊,当即要你全休,并开了会诊单,让你第二天就去野战医院住院治疗。
你当面答应着,可就是迟迟没去。后来,你迫于上级“不去住院就不让参加作战”的死命令,才去了一趟医院。但你只要了几大包药,把住院单往兜里一揣,便于当天返回。
在你的枕头下,我们发现了三张会诊单,每张会诊单上都详细地写着你的严重病情和“立即住院治疗”的建议。
然而你直至牺牲都没有让一张会诊单生效。
相恋三年的女友弃你而去,然而你却不怨恨她,从猫耳洞里寄出一颗水晶般的心
谁没有爱?
你这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自有自己的一片柔情。
可是,你的爱,结的是苦涩的果。
1987 年 9 月 30 日,河南信阳市公园一角。
你焦虑地踱着步子,不时地看看手表,朝公园门口张望着。
这是参战前夕,组织上给每个即将出征的官兵一个星期的假,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话别。和大多数战友一样,你决定不把这消息告诉父母双亲,以免使本来有病的二老担心、牵挂,给他们造成太重的精神负担。
但对相恋三年的心上人,那是不能隐瞒的啊!从被批准参战的那一天起,你就在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你决定跟她好好谈一次,让她重新考虑你们的关系……
终于她像一只蝴蝶翩翩而来:“你回来得怎么这么突然?”
你没有说话,掏出一支烟点上,带着她默默地走着。
“哎呀,你怎么啦?说话呀!”
“萍,我要告诉你,我马上就要去老山前线了……”
“什么?你要去打仗!”她惊恐地瞪大眼睛:“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你平静地说。
沉默。
过了很久,你终于发出深沉而严肃的声音:“萍,我考虑好了,我们……”
“哼!考虑?”她粗暴地打断你的话,“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我早就说过,只要你一转业,咱们就结婚,可你就是不听我的。你说,你在部队这么干到底图个啥?我苦苦地等了三年,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你的参战。那好,打你的仗去吧,我再也不愿见到你了!……”
她连珠炮似的说完这段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你愣愣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是一尊雕像。
那一刻,你感到自己真要相信这样一个传说(而这个传说就在几分钟之前,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你相信的):维纳斯与战神阿瑞斯生的小儿子丘比特从小就双目失明,所以,他射出的能穿透心脏的金箭,往往是随心所欲的。
然而,你那善良的心更多的是为别人着想。你并没有因为恋人的绝情而产生一丝的怨恨,相反,你衷心地祝愿她找到新的恋人,获得新的幸福。
于是,在你牺牲的前一个月,你向信阳发了一封信,向她表述上面这层意思,并寄去了几件小礼物。
不,你寄出的是一颗水晶般的心。
那颗手榴弹并没有落在你的脚下,可是你义无反顾地扑上去,用身体挡住了那一百零六块罪恶的弹片
1988 年 9 月 15 日,又一次反偷袭的战斗在老山前线打响了。
你带领战士在我边境巡逻时,事先侵入我境内埋伏好的一股敌人突然打起了冷枪,子弹擦着战士们的耳朵呼啸而过。你一边命令大家隐蔽好,一面迅速还击,一连击毙了 6 名敌人。
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排长崔东珠、战士周东宁、邹国民、金永春等 8 人面前……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飞身跃起,在大喊“卧倒”的同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这 8 名战士。
你想用脚将手榴弹踢开,但时间已来不及了,手榴弹爆炸了……战友们得救了,你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半小时后,你苏醒过来了,断断续续地对抢救你的战友说:“不要……管我了。止……血带不够用,把我的解下来,抢救……其他战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想到的依然是他人。说完,你永远闭上了眼睛……
后来,战友们在你的骨灰里找到 106 块弹片!
——寄自老山前线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读者感言】/石慧等
按:自本报以【学习摘记】形式连载张明刚自选集《军履回望》以来,广大读者反响热烈、好评如潮。除本报随连载文章一并发表的大量书评文章外,针对每期连载文章或该书,都有许多读者写下感言、留言。这些评论文字,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或长或短,或诗或文,见解独到,入木三分,精彩纷呈。本期,择优摘编 8则(篇)评论,以飨读者。
乌鲁木齐读者石慧:
再读张明刚将军《军履回望》有感
张明刚将军著作《军履回望》出版后,受到军内外广大读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好评。学友周报在连载该书的同时,发表了大量的读后感和书评文章。广大读者纷纷表示,读了该书之后深受启发,心灵共鸣,情感共振,收获很大。近期工作之余,我再次抚卷拜读,深刻感受到将军壮志有为、矢志不渝的奋斗人生华章。
一是孙少平式的不凡——《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将军出身于农家,自小志向远大,自强不息。然黄口之龄痛遭失怙,束发之年勇担家庭生存重担,幸有母亲识得大体助其成才,实现远胜于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成才之路。那时生活中虽物质贫乏,但将军始终不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通往成长的道路上勤奋刻苦、自励明志,使读者在一个平凡青年的身上,看到了不平凡的成人成才过程。
二是许三多式的坚韧——《士兵突击》的意志磨砺。相较于富裕家庭子弟,来自于农家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憨厚、木纳、紧张和拘谨等。但将军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在部队坚守许三多式的“不抛弃、不放弃”理念,白天演兵场上刻苦磨砺“枪杆子”,夜间勤奋伏案练就“笔杆子”……走出了一条“寒门出贵子”的不寻常道路,成为当下迷茫青年的典范和灯塔。
三是石光荣式的奋进——《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奋斗经历。四十年来的从军经历、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四十年来的辛勤耕耘。作者张明刚从一名年少懵懂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共和国钢铁长城里的将军;从农村的童生案首,到人民军队最高学府的研究生导师。峥嵘岁月,奋进历程,如诗如画,可歌可泣。
衷心感谢将军以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谱写了一曲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品端行正的时代赞歌,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十分优质的精神食粮。
(石慧系平安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
郑州读者任敬志:
这期《军履回望》题为《一连腌制咸菜为何弄虚作假?》的文章,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基层部队的形式主义。就这件事情来说,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既有上级工作指导上的“空”,又有基层工作落实时的“浮”。这个“上空”“下浮”的背后,折射的是官僚主义作风,暴露的是基层自建的虚功。
同时,这也引起人们对机关筹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基层落实工作的务实性,两者之间联系的辩证思考。在这一真实感受中,再次回到“为何弄虚作假”这一标题的关键词,问题答案就不难得知了:因为机关不切实际进行工作筹划,最终导致指标变成了“空标”,给了基层一个“伪标准”。鉴于此状,无奈之下,基层也只能一个劲地蒙混过关,最终以图名挂号的方式“伪落实”。
如此以来,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影响了工作实效,更损坏了工作作风。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基层出现“小问题”的背后,既与机关的“大手笔”有关,也有自身的“小心思”捣乱。因此,最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实事求是的作风紧紧抓在手上,牢牢落在实处,以实求真,以真促实,方得实效。
(任敬志系信息工程大学机关上校军官)
北京读者张敏:
80期《军履回望》连载了张明刚文章《一连腌制咸菜为何弄虚作假?》。认真学习拜读后,个人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这篇写于32年前的文章,真是一篇小中见大、管中窥豹、振聋发聩的好文章!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其中深意值得我们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反复学习领悟、认真践行推广!
(张敏系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大校军官)
北京读者任代民:
32年前,沈阳军区某团后勤处,对于有关连队腌制咸菜的不合理规定,知错就改,不埋怨基层,并且举一反三,把其它不合乎实际的规定该改的改,该废的废,该立的立。这种真心服务基层,实事求是,务实扎实的工作精神和作风,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发扬。
(任代民系北京市海淀区军休干部)
吕梁读者周昌盛:
首长机关积极听取基层意见建议,这个好传统在新时代一定要发扬光大。基层给上级或机关提出意见建议,不是挑战权威,应当给予鼓励,使他们敢提想提愿提;机关也应当像这个团后勤处领导样,听得进下边的意见建议,并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改进!……读《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很有意义,有利于总结和反思工作!张将军这部自选文集,确实值得学习,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周昌盛系山西省吕梁军分区原大校司令员)
苏州读者朱少立:
一件部队日常工作小事,却能让人读后感悟颇多!坚定初心守正道,阳光细腻好文章!向《军履回望》作者张明刚首长学习!
(朱少立系苏州某行政学院干部)
北京读者王宏:
这篇关于连队腌制咸菜的文章,小中见大,发人深省,是一篇极品好文。拜读大作,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真、实二字,身边人身边事,鲜活生动,引人共鸣、发人深省。恭祝作者张明刚同志安康吉祥、周末愉快!
(王宏系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军官)
沈阳读者苏锋:
书中自有黄金屋,
苦读万卷出英贤。
(苏锋系张明刚参战时所在部队副部队长)
【社长点评】/王洪平
本期张明刚《军履回望·军营之声卷》“英雄赞歌”板块之《106 块弹片 * 》。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战士——张建刚烈士的光辉形象。
文章开篇即通过主人公与恋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坚定,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即将奔赴战场的决心与勇气。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不仅让人深感敬佩,也凸显了主人公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与担当。
接下来,文章通过描绘主人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英雄形象。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他临危不惧,迅速指挥大家隐蔽并还击,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而在危急关头,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扑向手榴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弹片,保护了战友的生命。这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人深感震撼和感动,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更为动人的是,文章还通过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展现了他的无私与奉献。他请求战友们先救其他伤员,把止血带留给更需要的人。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让人深感敬仰和缅怀,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战士形象。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勇士,也激励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本期读者感言让我深受启发,这些读者感言充分展示了《军履回望》一书的深远影响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每一篇感言都凝聚着读者的思考与感悟,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本书的魅力和价值。
这些感言中,有的读者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感叹将军的奋斗人生和不凡成就;有的则从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文章中反映的问题和启示;还有的读者对文章中的小细节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和关注。
通过这些感言,我们可以看到《军履回望》不仅是一部记录将军军旅生涯的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启发思考、引领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初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我想对所有为这部作品付出努力的作者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辛勤创作和热情参与,才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到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感动。
(责任编辑:麦穗儿)